| 常听中医讲“阴阳平衡”,其实这个概念早在《黄帝内经》里就已经说得非常透彻了,甚至可以说,中医的整个基础理论,都是建立在“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对称和协调”的大逻辑上的。比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里有这么一段话:“夫五运之政,犹权衡也,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化者应之,变者复之。”这句话一听就很哲学,咱们用白话说一说,它其实就讲的是——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,就像一杆天平,哪边高了就要压一压,哪边低了就得托一托,一旦变化了,就要有对应的调整,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平衡。这其实和现代科学说的“动态平衡”“负反馈调节”是一个道理。 
中医讲“五运六气”,不是玄虚,它是通过观察自然界天地的气候、四时的更替、五行的消长,来归纳出一种普遍的规律。这段《内经》里的话,说白了,就是“天有天道,人有人道”,人是小宇宙,天是大宇宙,这两者之间的运作其实是相通的。阴阳五行的变化,像权衡一样动态调整——今天阳气偏旺了,那阴气就要跟着升起来做个平衡;明天寒气太盛了,那身体就会自动调动阳气来抗寒。这种“高则抑之,低则举之”的逻辑,其实就是中医在解释自然与生命之间互动的方式。 有趣的是,这种“权衡”思想不仅适用于天地,也完全适用于人体本身。我们身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小宇宙,里头的阴阳变化也得讲究对称和平衡。比如白天阳气在外,人活跃,精神足;晚上阳气归里,阴气主事,人要休息。这种节律性的变化,就是阴阳的协变,是一种守恒的状态。《内经》里说的“生长化收藏”,其实就是这个节律的四个阶段: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这不仅是季节的变化,也是人身体阴阳调整的过程。每一季、每一个时间点,阳气和阴气的状态都要“配合默契”,才能不出问题。 
再往深一点说,这种“协变”其实就是一种对称性。对称,不是说硬邦邦地一分为二,而是说在变化中保持一种整体平衡的趋势。比如阴阳的协变性,就是说在某些条件下,阴阳虽然此消彼长、不断变化,但它们的关系始终是守恒的,是相对对称的。就像呼吸:吸进去是阳,呼出来是阴,看起来是相反的动作,但两个过程合在一起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。这就叫做“在变化中寻找平衡”,这也是中医看待身体最根本的哲学。 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论放到临床来看,它就变得非常实用了。很多病,其实都是“阴阳失衡”造成的——比如阳虚的人,常常怕冷、手脚冰凉,气机不畅,久了阳气再不能升,阴气就压得更重;而阴虚的人,比如总是口干、心烦、睡不好,往往是体内的“火”太旺,阳过盛而阴不能制。医生治病,其实就是帮你把这个“天平”重新找回来——是该“抑高”还是该“举低”?是该扶阳还是该养阴?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看懂你体内的“协变逻辑”。 
从《内经》开始,中医就已经提出了一个了不起的思想——自然界和人体内的运行,是一种“权衡对称、动态平衡”的关系。我们身体里的阴阳五行,不是静态的,而是时时刻刻在变化中保持对称性的稳定,这就叫“协变性”。只要这种平衡被打破了,病就来了;而中医的智慧,就是顺着这个协变的规律,把人体带回正常的节律中去。所以说,中医不是神秘,是很科学、很理性的生命之道,是研究“人如何在天地之间平衡活着”的学问。
|